诊疗范围

列表

鞍区位于颅底的中心,周围有颈内动脉、视神经、垂体、下丘脑等重要结构,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10%~30%。鞍区肿瘤会导致丘脑前下部、垂体、视神经等颅神经、Ⅲ脑室等变化受侵,使患者出现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内分泌异常等现象,严重者可昏迷。
烟雾病又称自发性脑底动脉环闭塞症,是一组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缓慢进展性狭窄以致闭塞,脑底出现代偿性异常血管网为特点的脑血管病。因其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时形似“烟雾”,故称为“烟雾病”。
小脑萎缩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发病后典型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步行时不能直线。肌张力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
帕金森综合症,又称震 颤麻痹,是发生于中年以上成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原发性震 颤麻痹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外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郁剂(甲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作用等都可引起类似帕金森病的表现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症常继
癫痫(epilepsy)俗称“羊癫疯、羊角风”,现代医学认为,癫痫发作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受损后引发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所致。据中国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年发病率为28.8/ 10 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在脑,累及四肢,表现多样,可伴有智力底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是儿童指参的主要疾病之一。
痉挛性斜颈是指原发性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引起的头颈扭转和转动为表现的症侯群。以成人肌张力障碍局限性发作为常见,称之为特发性颈肌张力障碍更确切。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一侧屈曲。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睡眠中完全消失。痉挛性斜颈多为成年起病,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特发性震颤(ET)又称原发性震颤、家族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下肢或头、面部的不自主震颤,有时候也有声音震颤。传统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是一种良性运动障碍疾病,仅表现为震颤,不会影响预期寿命。现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特发性震颤或老年性震颤与衰老有关,年龄≥65岁的特发性震颤患者进展为帕金森病的概率增加了4倍。患病率约为0.4~5%,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手抖在医学上称为震颤:但是它仅是一个症状,是指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表现为不随意的有节律性的颤动,临床上分为: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回跳性震颤及震动性震颤等。静止性震颤即肌肉在松弛的情况下出现肢体抖动,睡眠时消失,较有节律。帕金森综合征即属此类。我们要充分认识引起手抖的原因,从而做到很好的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如果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会完全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引起手抖的原因有
舌咽神经痛是一种出现于舌咽神经分部区域的阵发性剧痛。疼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痛很相似,疼痛发生在一侧舌根、咽喉、扁桃体、耳根部及下颌后部,有时以耳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通常在40岁以后发病。发病原因可能为神经脱髓鞘变引起舌咽神经的传入冲动与迷走神经之间发生“短路”的结果。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舌咽神经痛同样也可以分为原发性舌咽神经痛和继发性舌咽神经痛两种。